米勒名畫展》巴比松七子畫作 一次滿足
記者 黃啟菱/經濟日報

米勒生於1814年、卒於1875年,是崇尚自然的田園畫家,也是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。後世藝評家普遍認為,米勒的創作,畫出了當時法國社會平民百姓最真實的一面,高貴而不朽,也引發普世共鳴。

米勒雖出身富裕的農家,小時候常常下田勞動,因而對土地有特別的感情。他在17歲時創作出「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」畫作,顯露他的繪畫天賦,成年後就前往巴黎學畫。


學成之後,米勒定居於巴黎附近的巴比松,開始以田園風光、庶民百姓為素材作畫。「拾穗」與「晚禱」是米勒最著名的兩幅作品,創作時間很接近,當時米勒共有九個小孩,生活壓力十分沈重,因此能貼切的畫出農夫農婦為生活打拚的神情。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拾穗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晚禱


米勒對自己畫作的要求十分嚴格,傳世的作品並不多,約僅80幅,而且多數是小件作品。在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廳中,收藏有19件,此次將有16件作品來台展出。


資深拍賣官陸潔民表示,在米勒之前,畫家創作多為服務貴族或宗教,很少人關注市井小民的生活;米勒是第一個跳脫出來、以農民生活為創作題材的畫家。


陸潔民說,米勒作品構圖十分嚴謹、色彩協調柔美,而且每張畫都充分表現勞動者的樸拙和真實,帶有濃厚的人道關懷色彩。藝術大師梵谷曾多次表示,米勒是他最崇拜的畫家,也常以米勒畫作為臨摹對象。梵谷甚至曾以米勒的作品「播種者」為創作元素,重新繪製一張「梵谷版」的「播種者」,向大師致意的意味濃厚。


播種者《Millet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播種者《Van Gogh》


畫廊協會副理事長黃河進一步分析,17世紀歐美主要創作流派為巴洛克藝術,18世紀則進入洛可可時期,這兩大流派,都非常強調華麗、精緻與優雅,裝飾性很強烈。


到了19世紀,由於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,社會制度與生活型態劇烈變遷。黃河說,皇權崩解、沙龍式微,藝術家得以自由創作,不再為貴族服務,米勒、柯洛、胡梭等人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而在1841年時,法國第一家畫廊也成立了,藝術自此開始產生市場的概念。


在外在環境的變遷下,19世紀歐美畫壇,產生四大創作流派,其中米勒所屬的巴比松畫派,於19世紀中葉興起,前有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,後有印象派,黃河認為,巴比松畫派在美術史上,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。


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,除了米勒之外,還有柯洛、胡梭、賈克、迪亞茲、特華雍與多比尼,後人稱為「巴比松七子」。黃河表示,此次「巴比松七子」畫作全部來台,一個都沒有缺席,非常難得,對藝術有興趣的民眾,可把握機會、親炙大師畫作。


※巴比松派:(Barbizon school),是巴比松畫派的簡稱,是1830年1840年,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。因此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,楓丹白露森林(Fontainebleau Forest)附近的巴比松村,1840年後這些畫家的作品被合稱為「巴比松畫派」。巴比松派的主要畫家是強調科學風景畫法的西奧多·盧梭柯洛讓-弗朗索瓦·米勒查理-法蘭斯瓦·杜比尼(Charles-Francois Daubigny):其中盧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終老。其他比較後期的有居勒·杜普雷(Jules Dupre)、康斯坦·特羅雍(Constant Troyon)、查理-愛彌兒·查克(Charles-Emile jacque)、那西斯-維吉勒·迪亞茲﹙Narcisse-Virgile Diaz﹚等重要成員。巴比松派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 向寫實與現代主義的一個起點。過去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,認為畫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,也不值得注意的,但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 村中的優雅感動,同時也因當時巴黎和歐洲都飽受戰亂,人心趨向於隱居,所以巴比松畫派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很好的基礎,也替後來1860年開展的印象派奠定了相當好的道路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ullo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