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人新聞台 暱名的八掛世界

作者:張彥文 攝影:陳宗怡 2004.10 /第220期

「本來想種西瓜,結果變成了蘋果,」談到台灣個人新聞台的發展,PChome行銷經理曾薰儀這樣比喻。

2000年創刊的明日報,可說是個人新聞台的濫殤。當時創辦人詹宏志是以一個「全民記者」的概念,認為每個人身邊的東西都可以發展成為新聞,而不只局限於媒體和記者報導的內容。不過後來的發展卻偏離了原先的目標,變成個人心情日記為主的平台。

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吳筱玫指出,現在美國已經出現具明顯影響力的網誌(Blog),與我們的個人新聞台類似,不過是以政治和新聞評論的內容為主,與台灣的私領域風格大異其趣。

以蕃薯藤全力經營的女性頻道「HerCafe」來說,其中最紅的單元是「女人私日記」。有個暱稱叫「單單」的女生所寫的「單單愛的日記」,不到一年的時間,點閱人數已經超過五萬人次。雖然名稱叫日記,不過仍是以個人新聞台的模式呈現,當然,講的絕大多數都是私事。「個人心情和情愛日記的點閱率,始終都在前兩名,」蕃薯藤資訊整合服務處總監方德琳說。

台灣有多少個人新聞台,目前並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,保守估計應該超過二十萬。以目前最大的個人新聞台中心PChome來說,已經有超過十七萬個新聞台,五百五十萬篇以上的文章,每天上網瀏覽的人次接近六萬。

個人新聞台在台灣的網路世界,已經成為一個心理宣洩,甚至是經營另一個人際關係的管道。

在「女人私日記」中,一名台灣女孩在網路上認識現在的美國老公,遠嫁到水牛城後,因為難耐人生地不熟的孤單,於是在網路上抒發自己的情緒,後來居然透過這種方式認識了兩、三個當地的華人,後來彼此還會有固定的聚會。

另外PChome個人新聞台的「伯軒媽媽」,自從十七歲的兒子車禍身亡後,個人新聞台也成為她思念兒子、並與其他車禍受難者家屬心情共享的重要管道。

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分析,人們生活在疏離感強烈的現代社會,距離最遠、甚至交流對象不確定的網路世界,反而給人的感覺最熟悉,最容易親近,也因此許多人願意在網路上曝露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。

這種現象在女性網友之間尤其明顯,「這點跟男生很不一樣,女生是不會藏心事的,」蕃薯藤女性頻道產品經理陳安琪認為,女性的特質加上網路的暱名性,造就了「女人私日記」大鳴大放的盛況,自從蕃薯藤去年第四季推出這個單元以來,至今已經累計超過十八萬篇各類文章,每月不重複到訪人次更多達五十一萬。

網路世界 八卦天堂

劉維公進一步指出,社會及媒體環境的八卦化,也是助長個人新聞台的力量。「人們初次見面的話題,通常都是由聊八卦這種私領域的事件開始,」個人新聞台的心情故事會成篇累牘地出現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人們的偷窺欲似乎也助長了這種風氣。因為在這些個人新聞台裡,可以一窺他人的隱私,一位對新聞台內容相當熟悉的人士表示,許多人都是衝著看八卦的心態上個人新聞台,尤其有些新聞台是一些公眾人物發表的,即使不知道對方究竟是誰,但「很多人天天到新聞台報到,就是為了窺探名人的隱私。」

不過也由於發表的內容集中在私領域,這樣的新聞台很難說是一種大眾媒體。政大吳筱玫就認為,網路的行為是流動且不穩定的,版塊經常在游移,所以很難以傳統的媒體模式去解讀,也不容易產生所謂的意見領袖。

因此所謂「全民記者」的概念,在台灣的媒體環境不易達成。即使在公領域較為發達的美國,似乎在實務上也不太可能實現。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,網路上恐怕還會是一片風花雪月。

商業模式有待探尋

「我認為個人新聞台一定有一些商業模式還沒有被開發出來,」新浪網資深網站經理黃緒舜加重語氣說。依據PChome之前對個人電子報的統計,人氣最熱的是「Buy家女享樂主義」電子報,訂戶中超過八成的讀者表示,當報主提到某種產品時,希望能同時提供相關的連結。雖然個人電子報與個人新聞台的模式不完全相同,但也讓人聞到了某種商業氣息。

這也是各入口網站業者共同的看法,不過目前似乎還沒有人找到這個模式。即使各家業者都規劃出專門的人力來管理和設計個人新聞台的平台,但到目前僅止於發展網站特色,吸引流量及營造話題。

但是許多新聞台台長腦筋動得也快,他們不賣商品,賣的是自己的形象。

像很多年輕的作家,苦於沒有施展抱負的舞台,就從個人新聞台寫起;而這個地方由於聚集了不少文筆出眾的「能人異士」,久而久之也成為一些出版社挖寶的地方,像在網路上創作愛情小說的「痞子蔡」,就是透過這種方式,搖身一變成為暢銷書作家。

另外一個例子則是一個喜歡寫詩和文學評論的台長──銀色快手,他開台的目的起初只是想把自己的作品秀給多一點人看;不過後來發現,自己居然成了網路上著名的人物,出版社找上門幫他出詩集;邀請他參加新書發表會;甚至還有人拿著文章請他指教,好像一夜之間就成了公眾人物。

PChome行銷經理曾薰儀表示,連有些電視製作人沒事都會到新聞台晃晃,就曾經有新聞台台長被衛視中文台找去當編劇,走出另一條不一樣的人生道路,像這樣把新聞台當成晉身階的台長也不在少數。

此外也有新聞台台長藉助網路的力量,完成長期的心願。暱稱「擺瓶兒」的新聞台長鄭百評,為了幫母親的家鄉──嘉義縣民雄鄉菁埔村設立一個圖書室,起初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,在新聞台公布募書的消息,沒想到一下子就募到超過兩千本書,「各種書都有,三分之一是新書,還有人自掏腰包買書來捐,」提到募書的成績,鄭百評總是極為興奮,這個成績不但可以幫助菁埔村,甚至可以捐一部分書給屏東鹽埔和潮州的社區圖書館。

個人新聞台在台灣發展約只有四年時間,現在要推測未來如何發展似乎言之過早。就如同吳筱玫所說的,它代表了我們的傳播習慣是由被動的閱讀走向主動的創作(reading public to writing public),且唯一可證實的,就是它讓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這個無遠弗屆的管道,一吐胸中的塊壘。「或許這會是另一種形式的社會治療,」劉維公下了這樣的結論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oullost 的頭像
    soullost

    《在英倫的漂油》

    soullo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